5月30日晚,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博士生導師、黨委書記梁甯健教授,在東部文苑樓二樓報告廳為bevictor伟德官网全體研究生做了題為“‘心理’将成為21世紀的‘大腦’”的專題講座。bevictor伟德官网陳永明院長出席并主持本次講座,此講座屬于校内涵建設項目之方法論精品課程建設子項目。
梁甯健教授的講座引述了被譽為“認知神經科學之父”的腦科學家邁克爾·加紮尼加的論斷為題,即“‘心理’将成為21世紀的‘大腦’”開篇,為大家從腦科學角度闡釋心理科學研究。
梁甯健教授首先談到心理科學同時俯視人類兩種屬性的特點,即“人的自然屬性”和“人的社會屬性”,同時提及科研需取其側重點之一,并從“當代心理科學研究的五大理論取向與研究方法”談開去。梁甯健教授将五大心理科學研究取向與研究方法列表讨論,其中就理論取向而言,梁教授将其概括為:生物學理論取向、學習理論取向、認知理論取向、精神分析論取向和人本主義理論取向五個方面。梁教授随後進一步分析了這五大研究取向,并結合教育問題,圍繞教育主題,從兒童成長與發展的視角,歸納詳述了相對應的主要研究領域及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在該開篇部分中,梁教授提出,在研究中首先應當審視自己的研究理論取向,接着需要采用必要的研究方法,并且必須将二者相互對應。
在講座的第二部分,梁甯健教授以時間維度為大家梳理了心理科學發展的曆史。早在18世紀90年代(1879年),著名哲學家、心理學家馮特通過心理物理法和内省法分析與研究心理與行為,逐漸發展為今日的科學心理學。其中心理學方法與理論取向密切相關,梁教授提到,研究取向的重大轉折,總是伴随着方法論的重大進步,即科恩稱為的科學範式的革命。在此科學範式的基礎上,産生了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反射。巴甫洛夫研究的是學習者的被動學習,而此學習方式不利于學習者發展智能,因此,在此基礎上出現了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從而引出“及時強化”、“及時反饋”兩個心理學名詞。
接着,梁教授提及20世紀具有極其重要地位的,不可不提的三位科學家,即美國神經生物學家胡貝爾、斯佩裡以及瑞典裔美國生理學家維澤爾。三位科學家因對左、右腦分工和腦功能研究共同獲得諾貝爾獎而引起各方震動。随後,梁甯健教授提到以此研究為基礎,各家之争論促成了神經心理學的形成。梁老師随即列舉了“左右腦機能”、“母語習得——序列加工”、“行車——并行加工”等生動的現實事例,闡述了以心理學研究解決生活現實問題的重要意義。
談到20世紀80年代的腦和認知科學研究,梁甯健教授提到了開篇提及的科學家“加紮尼加”,及其對于左右腦分工觀點的批判。從而,分析認為心理學認識到簡單的二分法不能對人認知活動過程正确理解,并提到這一時期認知神經心理學迅速發展,以及對腦區定位及功能的具體研究。發展至90年代時,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體現其重要價值,從中得以明晰智力是中樞神經系統潛在發展能力,并被特定文化環境所激活。并從中探讨了教材知識内容過多,過度刺激造成教育的不良結果。梁教授随後強調,作為現代科學體系四大層次之一的“心智科學”,心理學研究是有目的地探索人類精神世界的求知過程,以突出研究目的的重要性。并提出了21世紀科學的突破點,即多學科、多領域的融合。
在談及方法論時,梁教授結合自己的研究,介紹了用多模态腦功能成像來理解大腦,及觀察大腦神經活動的各種方法。同時,列舉了事件相關點位(ERP)分析、眼動研究等具體事例。
在報告臨近結束時,梁教授總結了心理科學發展曆程帶來的啟示以及心理學的發展趨勢。并為大家講述了《Science》雜志中提及的,21世紀有望突破的12個重大心理學課題以做點睛之筆。
最後,梁甯健教授就現場同學的提問作了回答。對于第一位同學提出的問題,即“何種文化環境最有利于激發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智力發展”。梁教授引加德納的觀點認為,人的智力發展至一定階段會受其他因素所抑制,即受環境因素影響很大。其中,談及所謂環境的影響時,梁教授提到基礎教育教材中文字表述過于複雜等問題,認為教材内容的改變是改變“環境”因素的關鍵。而就第二位同學提出的,梁教授對于報告結束語中引述柏拉圖的原話,即“教育非它,乃是心靈轉向。”的理解如何時,梁教授談及自己的感想,認為“努力”等因素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方向”和“目标”的正确,故而“教育無它”,關鍵在于“心靈的轉向”。
整場講座,梁甯健教授以心理學發展的時間線索為主線,結合自身研究體會,整合大量生動的具體案例,為大家梳理了21世紀腦科學在心理學研究中的重要價值和意義。以幽默平實的語言和清晰嚴謹的邏輯思,辨談心理科學的研究,現場師生收獲良多。(苗勇勝許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