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進教授以哲學思維之視角,談教育科研之方法

發布者:發布時間:2012-06-07浏覽次數:1410

6月6日晚,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上海杉達學院校長、黨委副書記,博士生導師李進教授,在東部文苑樓二樓報告廳為bevictor伟德官网全體研究生做了題為“教育科學研究中的哲學思維——以高職教育研究為例”的專題講座。bevictor伟德官网陳永明院長出席并主持本次講座,此講座屬于校内涵建設項目之方法論精品課程建設子項目。
李進教授以“交流研究心得,教學相得益彰”開篇,結合高等職業教育與大家分享自己的經驗與體會。首先,李進教授引著名建築規劃師吳良镛先生的話說“為使胸中蘊朝氣,需知城市難題多。”提出,一個優秀建築規劃師的DNA結構需要具有哲學家的思維、曆史學家的淵博、科學家的嚴格、旅行家的閱曆、宗教者的虔誠、詩人的情懷。從上述吳良镛先生的話,李進教授提出“教育研究者應具備怎樣的基因”這一問題,和大家探讨思考。李進教授談到教育研究時指出,不能一開始就已經“渾濁”了,不能攪了渾水,而應做到“腦子要清爽,方法要到位”。接着,李進教授提及北大錢理群教授對于大學的論斷,即“我們的一些大學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引出我們面臨教育的問題,從而引出教育的五大危機:人類面臨有史以來最嚴重生存危機的挑戰;信息技術,終身學習和“非學校化社會”;功利主義,素質嚴重下降,學術視野短淺;學風浮躁,急功近利,基礎研究少有突破;追求豪華成風,教育成本劇增,債台高築。從上述危機中,李進教授提出兩大感受,即“教育弊端真大、教育發展真快”。李進教授用哲學的思維方式提出要求,“我們應與偉大思想對話”——研究需讀原著。接着,他旁征柏拉圖《理想國》、盧梭《愛彌兒》等經典,提出教育需要“烏托邦”式的理想主義。
随後,李進教授從四個方面展開,即(1)哲學思維的方法指向;(2)教育思想的生成(文化轉向);(3)教育發展的持續(本體立場);(4)教育踐行的提煉(實踐取向)。在四方面的論述中,李進教授援引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話強調“思維方式轉變”對于“生産思想”的重要性,以及教育研究的主客體交融的必要性。接着李進教授以哲學思維方式,從研究方法的角度談了研究教育的基礎和方法,即發現和領悟的直覺、對教育生活的觀察記錄、敬畏之心和具備化繁為簡、高屋建瓴的概括總結能力。同時,以哈佛和MIT(麻省理工學院)等名校的校慶為例,指出“反思”之重要。就具體方法而言,李進教授還提到研究問題所面臨的是社會事實,關注的是真實性和建構性,應着力于發現與再現行動者的意義和社會行動者對社會世界的解釋。此外,談到哲學思維對教育研究思路的轉換時,提出:邏輯的維度;語言的轉向;文化的切入;認知的交互,四個具體指向。
當談及思考時,李進教授用自己思考問題時的九個“三三制”思維習慣給予大家具體的思維方式指導:(1)反思,批判,揚棄;(2)概念,範疇,結構;(3)抽象/具體,分析/綜合,曆史/邏輯;(4)事實提煉,價值判斷,精神塑造;(5)客觀制約,主觀能動,機會途徑;(6)理論構建,實踐觀念,行動研究;(7)區域發展,社會跨界,政策制度;(8)宏觀高度,中觀寬度,微觀深度;(9)合規律性,合目的性,合智慧性。并引潘懋元先生的話提出要求“大視野進入,小角度化出”。之後,李進教授結合中國特色教育體系的具體問題,和高等職業教育實際,呼應三大主線,即(1)教育思想的生成(文化轉向);(2)教育發展的持續(本體立場);(3)教育踐行的提煉(實踐取向)做了具體的展開和分析。同時談了自己對于高職教育改革發展的“縱層”思考;對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橫面”思考;對學習型社會視野中的高職教育的“特質”思考;對高職合作辦學路徑的“要素”思考;對高職教育集團的“運作”思考,以及對于高職教育共同話題的“核心”思考。随後從高職就業,學校領導與管理的實踐,文化建設,培養模式等多個方面深入分析了如何思考問題。
在最後部分,李進教授以一個充滿哲學意味的教學命題結語:我們留下一個什麼樣的世界給予子孫後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給予世界留下什麼樣的子孫後代。并提出教育研究的思維指向和曆史責任。
在回答現場同學提問的環節中,就第一個同學提出的“大學縮水”以至高職高專院校受到沖擊的問題,李進教授做了認真的回答,提出國家教育資源分配地域不平衡的問題,但在這一環境下,高職發展有自身的獨特優勢,受沖擊的是少部分的劣質辦學模式的高職高專,尤其是上海高等職業院校不會受到明顯沖擊。當被問及研究生哲學思維培養的切入點和載體時,李進教授提出養成提煉概括的思維習慣,閱讀哲學書籍以作積累等具體方法。
整場講座,李進教授以幽默風趣的語言,邏輯清晰的哲學思辨,圍繞哲學主題并結合高等職業教育之實際,與在座研究生分享自己的思維體驗,和提升思維方式的有效途徑及切入點。報告内容豐富切合實際,充滿哲學思辨,在場師生頗感受益。(苗勇勝許蘇)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