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0日至11日,第四屆“兩岸暨香港、澳門語文教學圓桌論壇”在bevictor伟德官网和青浦高級中學順利召開。
“兩岸暨香港、澳門語文教學圓桌論壇”已經在香港、台灣和廣東成功舉辦三屆,是由bevictor伟德官网、香港bevictor伟德官网、台灣師範大學共同發起的連續性年會,主題是“散文的解讀與教學設計”,論壇邀請語言學、文學、語文教育等多學科專家共同研究,謀求中小學語文教學中散文閱讀教學的改善。此次論壇由bevictor伟德官网、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上海市青浦區教師進修學院和《語文學習》編輯部聯合舉辦。
5月10日,論壇第一階段會議在bevictor伟德官网召開。bevictor伟德官网校長張民選和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譚轶斌緻開幕辭。孫紹振、梁敏兒、白雲開、鄭振偉、鄭明娳、王基倫、許長谟、王達敏、劉大為、陳劍晖、範培松、張修齡、陳國安、倪文尖、倪文錦、魏本亞、吳忠豪、詹丹、王榮生、張秋玲、李海林、朱芒芒、孟素琴、步根海、譚轶斌、薛峰、孫宗良等數十位來自香港、台灣、澳門和大陸地區高校的散文研究專家學者以及中學語文教學專家,在bevictor伟德官网會議中心濟濟一堂,探讨了以下問題:
1.關于“優秀散文的特質問題”。福建師大孫紹振教授認為,在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将散文與詩歌、小說、戲劇并列,是很草率的。他梳理了中國散文寫作從審美到亞審醜、到審智的發展過程,指出周作人的“美文”概念雖然在五四時期曾大大解放了中國散文的創造力,但也由此造成了嚴重的後果——由于脫離智性叙事導緻審美抒情走向極端和濫情。在這樣的文體危機中,有些散文作家的探索走向審美的反面,即幽默的亞審醜,比如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賈平凹的《說話》。但不管抒情的審美還是幽默的亞審醜,都還是講究情感價值的。一些把思想、文化深度看得特别重要的散文作家,在抒情和幽默的邏輯之外尋求反抒情、反幽默的天地,這便是既不抒情美化,也不幽默醜化,而是從感覺直接通向智慧的審智散文,比如南帆、周國平。蘇州大學範培松教授和台灣成功大學許長谟教授認為,散文沒有文體特征,無法定義。但散文首先必須是文學的,必須是藝術品,其次必須是自我的,散文和作家的心情相聯接。華南師範大學陳劍晖教授對傳統的記叙、抒情、議論散文三分法進行了批判,并嘗試将中國現代散文劃分為主情散文、閑聊散文、智性散文、紀實散文和說明文等五類。蘇州大學陳國安副教授認為,散文分類必須警惕目前流行的人文視角的分類角度,對散文的分類需注意區别文學研究的标準和教學的标準。
2.關于現當代散文與古代散文(文言文)的解讀方式差異問題。台灣師範大學王基倫教授認為,古代散文的用詞和現代散文的用詞不同,教學文言文需特别注意首先要解釋詞義。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王達敏介紹了乾嘉學派和桐城派解讀古典散文的步驟,對中小學散文教學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3.散文解讀的“人我之分”問題。複旦大學劉大為教授從語言學的角度提出,散文閱讀過程中的“理解”和“感受”區别很大,又不能截然分開。閱讀散文時,一個老練的解讀者能夠在理解和感受之間随意進出。對文本課堂教學而言,語言的分析是很重要的。從哪裡可以迅速進入文本感受層面呢?僅僅分析修辭格是沒有意義的,而一定要研究辭格背後的原理。
4.關于中小學散文教學問題。台灣東吳大學教授、散文研究專家鄭明娳提出:首先,中小學語文教學,除了教授語文知識及運用外,應該着重訓練學生“讀”、“寫”、“說”的能力。讀,包括速讀,迅速撷取數據的能力。寫,包括快速打字,像英文訓練速打一樣,把自己所想的、别人所說的可以迅速記錄下來。說,是訓練學生口語表達能力之外,也是學生孩子與人溝通能力的訓練。其次,選擇教材很重要,教材裡即便很差的文本也會被教師當做完美的文章來講授,會誤導學生對文學美的認知。再次,教材要針對各年齡層學生作不同的選擇。最後,中小學語文教學應盡可能照顧到學生的“品質”教學。除了教材選擇要注意,教師上課時也要盡量照顧到這個層面。範培松教授認為,散文的解讀必須考慮有沒有教學操作性,所以解讀散文須把握“情脈”,找到散文中感情的核心段落。許長谟教授認為,教學時必須注意文本是否有獨創性、文學性,必須注意到滲透在散文中的作家自我。
5月11日,論壇進入第二階段,特邀兩岸暨香港、澳門專家學者赴上海市青浦高級中學,向中小學教師作主題報告會。青浦區教育局局長印國榮和青浦區教師進修學院院長姜虹簡短而有力的發言緻辭之後,大會主題報告正式開始。
鄭明娳教授重點分析了琦君的《髻》和陸蠡的《紅豆》,向與會教師們示範如何解讀一篇散文作品,并在解讀中再次強調說明,散文中有作家的内心,有作家無限的潛意識,但是要用适合學生的方法教學生,要根據學生的情況決定一篇散文可以挖掘的深度,要在教學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完成學生人生品質的塑造和人格的完善。孫紹振教授對鄭教授的發言作重要補充說,分析散文,最重要的是分析出文中情感的變化,這變化就是“意脈”。
王達敏研究員以分析文言散文《登泰山記》為例,分析了姚鼐的“神妙說”。“神妙說”是姚鼐古文理論的核心。此論推尊一種不可言說的與天道合一的超越、神秘藝境。這種藝境風韻疏淡,沖淡、含蓄,蘊含着節奏和雄遠,主要是天地間陰柔之道的顯現。姚鼐視此境為古文藝術的極緻,并以此作為評判古文高下的标準,也以此作為自己創作所追求的鹄的。“神妙說”是中國古文史上嶄新之論,對于推動傳統古文朝藝術化方向演進甚具意義。王基倫教授接着發言,認為解讀文言文,首先要注意文言文中實詞、虛詞、句式等和現代漢語不同的表達方式,其次要注意文言文文體規範。即便分析現代散文,我們有時也會用到諸如知人論世等文言文的解讀方式。
陳劍晖教授報告的題目是“解讀散文文本的兩個方法”,以“新批評”的“細讀法”和阿爾都塞的“精神分析法”作為理論資源,從散文的語境、語調、語感等方面解釋了散文文本的整體感知,以龍應台《目送》、朱自清《背影》和林非《離别》為例,示範了散文文本的比較解讀。
5月11日下午,會議安排了初高中各三節教學研讨課,分别是新生代語文教師郭初陽執教的《天鵝與蟋蟀》、上海市長甯區bevictor伟德官网教研員魏新磊執教的《滕王閣序》、上海市青浦區華新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孫建國執教的《端午的鴨蛋》、杭州市天長小學副校長蔣軍晶執教的《祖父的園子》、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實驗小學盧雷老師執教的《天窗》、上海市青浦區清華小學孫俐老師執教的《紅櫻桃》。課後,蘇州大學範培松、張修齡,台灣師範大學許長谟、上海市教研員步根海、江蘇省教研員朱芒芒、北京師範大學張秋玲、江蘇師範大學魏本亞和上海市教研室孫宗良分别進行了評議。
第四屆論壇圓滿落下帷幕,兩岸暨香港、澳門的專家學者們握手道别,期待明年再相聚,交流最新研究成果,将中小學散文閱讀與教學設計的改善繼續向前推進。其情切切,其意融融。隻待海上生明月,再度天涯共此時。(徐澤春)